斷食大小事

斷食營常見問與答

分享斷食營學員們常提出的問題,解決您對斷食的疑慮,更多細節也歡迎透過來電或Line跟蘇老師諮詢。

答:

蘇老師斷食營課程需事先預約報名,建議先從報名專區了解目前的斷食課程日期、天數與開課狀態,在想要報名的日期上點選開始報名填寫您的相關資訊。如果報名過程中有遇到什麼問題,歡迎直接來電或用Line詢問,蘇老師會盡快協助您完成報名。

答:

蘇老師斷食營有安排七日斷食體驗營】與十日自然療法營,七日斷食營主要是為學員們奠定斷食的基底與傳授斷食方法與觀念,也適合脫離斷食生活太久的舊學員重溫複習。有足夠的斷食觀念後,才能再參加更進階深層的十日自然療法體驗營課程,讓身體能有更深入的排毒與健康改善。

答:

從16歲至80歲之間都可以報名參加,16歲以下也可以參加但必須是參加者自願且有父母陪同參加。70歲以上若有行動不便或健康狀況不穩定,也建議由家人親自接送及陪同參加。

答:

斷食課程並非是全程不進食,而是採用漸進式斷食與復食,以七日斷食營為例:是從蔬菜湯+水果開始逐漸減少為有水或無水斷食,再逐漸復食到蔬菜湯+水果,學員們在課程結束後,在家可以隨著自己可承受的程度調整出適合自己的斷食節奏。課程中蘇老師也會建議想要達到較高排毒效果的斷食天數,您可以自由決定。

答:
  • 預約者必須在通知繳費期限前完成繳費,才算完成報名的程序,確定您參加的名額。如果未在繳費期限內完成繳費,本處有權取消您的預約並將名額讓出給候補者。每期預約額滿後或活動開始前一個月,本處會向預約者發出報名繳費通知。
  • 若已完成繳費,卻因個人因素需要取消預約,請在活動日開始活動開始日算起第十五天以前(含第十五天)通知本處,可以退費但需扣除5%的行政費用; 若在活動日開始之前第八天至第十四天取消預約,可以退費但需扣除10%的行政費用。
  • 若在活動日開始之前第四天至第七天取消預約,可以退費但需扣除30%的行政費用。
  • 若在活動日開始之前一天至第三天取消預約,恕不退費(因食宿課程皆已準備並安排)。
  • 未取消預約也沒有參加活動,即視同自行放棄,無法退費。
  • 若在活動前三天以前(不含活動日)通知本處要延期參加,得無限期保留您的費用,視您方便的時間再擇期參加,但不得要求退費與轉讓費用給他人,且延期以一次為限,第二次預約參加時不得要求再次延期。
  • 活動開始之後,一旦報到參加課程了,如果中途退出,恕不退費。

答:
斷食課程的學費是包含吃、住與上課的費用,不包含交通費用與其他個人購物費用。交通部分則是學員自行開車或是搭乘公共運輸工具。

答:

【食】:斷食課程期間,皆由營區提供飲食。
【衣】:營區內備有洗衣粉、洗衣皂、脫水機,可供使用,請攜帶適量的衣服即可。
【住】:活動期間住宿營區,寢室男女分房,並按學員身體狀況分配房間。
【行】:若乘高鐵/火車/飛機,本處會告知學員應乘班次與下車集合地點、時間。
若有需要本處可幫忙代叫計程車/七人座車。(車費會比較便宜,和其他學員共乘,途中有伴也可分擔車資)

答:

請每一位參加的學員務必將事務排開,行程安排妥當,以把握自己的權益,亦維持營區上課品質,使自己和其他學員的斷食效果達到最好。斷食排毒者需要全然放鬆的身心,才能達到最好的排毒效果,因此您需要時間來適應環境、放鬆原先緊繃的身心,以獲得最大的排毒效益。故請您務必排除萬難,準備完整的七天或十天來參加,蘇老師會讓每位斷食學員收穫滿滿的回家。千萬不要想去頭去尾只參加中間的課程,這只會讓您得不償失。

答:

非常不建議您使用,我們斷食營的宗旨是帶領您進入神仙生活,雖然手機和電腦是我們工作或娛樂時總不離手的東西,但其實就斷食角度來看,它也是產生毒素的兇手之一。

我們希望在活動期間,學員能完全不受公、私事的干擾,同時也不影響其他學員的寧靜之原則下,能夠完全的投入斷食課程放鬆排毒,入營後,本處將暫時為您保管您的手機、電腦。

但如果真的有必要或緊急,可以找助理拿回手機暫時使用,用完再歸回。

若親友有事需連繫您,可Email本處:ramkumartw@gmail.com或撥打電話至本處06-5747374,若有公、私事要處理,請事先與身邊的人溝通交代好,能夠完完全全把事情都排開是最好的。

答:

其實就跟上題一樣的概念,如果把寵物或嬰幼兒帶來,就很難做到心無旁鶩,那這樣的壓力也會造成放鬆排毒課程無法順利執行,所以會建議在決定參加斷食營前,先為寵物及小孩規劃好安置或安頓的措施,還請體諒蘇老師的用心安排。

答:

報名方式跟其他國內人士無異,一樣是透過報名專區報名。蘇老師會提前告知您適合的航班時間,並協助您訂好計程車或七人座車,或是幫您聯絡當天方便提供搭便車的學員一同前往。

答:

第二次以上的費用會比較低,是蘇老師給舊學員們的優惠福利,課程內容是一模一樣不會有增減問題。僅參加一次不可能聽進去與學會全部的觀念與方法,斷食的體驗也只是粗淺,再度參加可以讓您更深入學習與體驗,同時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並改善健康。

答:

報到後的第一堂課是向大家介紹活動七天的課程重點與必需注意的相關事項,如果您錯失這堂課,將可能導致您迷迷糊糊的度過七天,也可能讓您因未注意到相關事項而影響別人排毒的效果,因此請您務必準時報到。

復食甚於斷食,有很多人在復食期間才開始排毒或繼續在排毒,如果您提早離營,會因為緊張忙碌而影響您的排毒效果,請勿因小失大。請讓您此行的參加達到最大的效益,千萬不要提早離營,這也是蘇老師為何一再強調,參加斷食課程前請先排除萬難,讓自己完完全全置身於斷食課程中。

答:

斷食營間身體會全力排除積存的毒素,如果服藥,會影響身體的排毒並加重其負擔,也可能由於藥物的副作用造成身體的不適感,因此不建議在此期間服藥。如果您真的不放心,可以攜帶藥物前來參加,並諮詢蘇老師如何配合課程服用。

答:

斷食營並非疾病醫療場所,斷食課程也不是為治病開創的活動。斷食課程主要是幫助身心放鬆,短暫停止進食,可以讓身體得到足夠的休養生息,進而調整體質並自動清除體內毒素,原有的生理、心理狀況會得到改善,這是藉由身體系統所自發的反應,並非任何醫生或治療師的貢獻。

答:

本活動並非長時間的激烈斷食,沒有次數與時間上的限制,主要內容是傳授斷食的正確觀念及實踐,可以視您個人的時間自行安排參加。如果您有斷食排毒的經驗之後,建議您在家自行斷食排毒,如果在家斷食不方便,或是對自己的意志力沒有信心,建議您至少每年或半年來斷食一次。

如果身體患有慢性疾病,那麼連續的排毒,可以幫助您更快的改善身心症狀,您可以在家自行操作或來蘇老師斷食營與他人共同進行。

答:

檸檬塩水是檸檬汁加水稀釋再加塩,它是酸鹼中和的產物,所以不會傷胃,檸檬純汁才會傷胃。

  

 

靜坐小知識

答:

近半世紀來,不少的學者研究靜坐對人類的相關影響,綜合如下:

  • 耗氧量與心跳次數減少
    1967年哈佛大學醫學院的Herbert Benson的研究團隊對36位超覺靜坐的練習者做了一系列的研究。結果發現靜坐時耗氧量降低17%,心跳每分鐘降低3次,Theta波頻率顯著增高。另外,Farrow & Herber在對40位超覺靜坐練習者的閉氣控制實驗中發現,靜坐者的耗氧量甚至可以降到40%,而且呼吸率也可以降到5%。這些改變說明靜坐像睡眠或休息一樣有較低的新陳代謝,甚至比睡眠時還來的低。
  • 血流量的改變
    Jevning在1979與1992年的研究發現,靜坐時肝腎血流量的減少。Jevning的研究引起後來學者對靜坐時血壓的改變之研究。心臟收縮壓的觀察研究顯示,實驗組的血壓有顯著的降低,控制組的反而增加。血壓的減少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 自律神經的運作
    Farrow & Herber在膚電反應的實驗中發現,「膚電反應大幅增加」似乎伴隨於靜坐者發生「pure consciousness純意識」經驗的時候。皮膚電阻增加,膚電反應減少,反映出壓力及自律神經系統的活性增加。在Goleman與Schwartz的報告中,發現當實驗施予壓力因子之後,靜坐者的皮膚電阻比較快恢復到原來的基準。靜坐在膚電反應中的效應顯示靜坐時交感神經的活動減少,同時導向更放鬆的狀態。靜坐時副交感神經的活性比端坐休息與仰臥休息時來得高。臨床研究發現,老化與疾病的狀態均會導致副交感神經活性降低,而且副交感神經下降的程度也與其疾病的嚴重度或預後有關。靜坐調息可作為副交感神經活性的提升劑,並在老化的預防與疾病的治療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 內分泌腺與荷爾蒙的改變
    靜坐時甚至靜坐之後一長段時間,腎上腺皮質素與促腎上腺皮質素都會減少。另外,對實驗誘發的壓力反應之後,實驗組的甲狀腺激素、腎上腺皮質素與生長荷爾蒙的分泌也較控制組少。在學習與記憶扮演重要角色的argininevasopressin(垂體後葉荷爾蒙)在靜坐期間有較高的分泌量。
  • 腦波圖(EEG)
    腦波圖(EEG)是1929年由德國精神科醫師Hans Berger發表其成功地由人類頭皮電極紀錄大腦的波動。腦波圖是由頭皮上所貼的電極傳遞腦細胞電位變化訊號,經由放大器的放大之後描繪而得。相關部位的活動可以經由EEG觀察獲得。
    「國際腦波圖學會命名委員會」依頻率將腦波分為下列四種基本波型:δ波(低於4Hz)、θ波(4Hz-8Hz)、α波(8Hz-13Hz)、β波(高於13Hz)。一般而言β波和α波是清醒時的腦波,而θ波、δ波是睡眠時的波型。
    1966年Kasamatsu & Hirai對日本曹洞宗的禪師進行靜坐對於腦波效應的研究,結果發現:<1>靜坐時出現α波,而且更慢的θ波也隨之出現。<2>靜坐時的θ波與睡眠時出現的θ波不一樣,靜坐時對外來的刺激敏感的反應,而且程度比平常覺醒時更強。<3>靜坐之後,α波不易消失,部分受測者甚至長達五分鐘未消失。
    李嗣涔測量禪師在靜坐時的α波效應發現:禪師剛閉眼時α波的功率很小,但在開始靜坐2分20秒後,腦右半球α波功率平均增加4倍左右,並且頻率變得很單純
  • 神經心理的影響
    Lazar在他的研究中發現實驗組的靜坐者大腦皮質區(Brodmann area)較控制組要來得厚,顯示規律的靜坐可以改變大腦皮質的厚度,人老化時額葉皮質區會開始變薄,靜坐可以延緩老化的發生。Lazar在2000年的實驗中發現因靜坐而改變的大腦區域大部分是在右腦半球。右腦半球負責維持專注力、內臟的知覺、以及情緒與認知的整合。可以說靜坐者會比較容易面對並且成功地掌控每日所遭遇的壓力。
    Richard Davidson在他研究西藏慈悲靜坐法對大腦的影響,發現資深靜坐者在靜坐中顯著的活動是在大腦的腦島區(Insula area),腦島區是負責主觀的情緒經驗。靜坐者大腦的活動也在頂葉區增加,主要是在右腦半球。這個部分主要是同理心的處理,覺察他人的心理與情緒的狀態。我們可以利用腦的可塑性並訓練它強化這些特質。

答:
  1. 靜坐與高血壓
    有一項針對150位患有高血壓(平均血壓=142/95mmHg)的非裔美國人所作的減壓研究,受測者分成三組-超覺靜坐組、改良的肌肉放鬆組與健康教育組,此研究持續一年。一年後的實驗結果是超覺靜坐組在收縮壓與舒張壓的降低都有顯著性的效果,而其他兩組在舒張壓的降低有顯著性的改善。在改善高血壓的治療,超覺靜坐應可作為長期練習的方法。
  2. 靜坐與免疫力
    靜坐不僅可以減輕焦慮、增加正向的情緒,還可以增強身體的免疫功能。一家生物科技公司41名慣用右手的員工被徵召參加靜坐的研究,實驗組25名,經果8週的正念式的靜坐訓練之後,全部受測者接受感冒疫苗的施打,並檢測腦波的活動(EEG),在4個月之後再做一次腦波的檢測,研究結果發現靜坐組的前額葉的活化較控制組有顯著性的增加,同時發現感冒疫苗的抗體在靜坐組身上產生的也較控制組顯著的增多。
  3. 靜坐與疼痛
    疼痛的知覺也能透過靜坐減輕。2011年的一個研究,受測者是15名健康的男女,接受4天的靜坐訓練後,透過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fMRI)來評估靜坐影響疼痛的神經機制(靜坐時給與熱的刺激49℃),研究結果靜坐的狀態比休息狀態在疼痛-不愉快的感覺強度降低了57%,在疼痛強度的評分降低40%。這個研究同時去了解靜坐影響疼痛的大小是否與大腦的哪些區域有關,靜坐影響疼痛的強度和前扣帶皮質(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與前腦島(anterior insula)的活動增加有關。影響疼痛-不愉快的感覺強度則與前額腦區底部(orbitofrontal cortex)的活化有關。綜合言之,靜坐時從外界傳入熱感的訊息到改變主觀的疼痛經驗之建構,大腦啟動了一連串的機制去處理。
  4. 靜坐與脈硬化
    頸動脈血管內膜介質(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可以有效的衡量冠狀動脈硬化的狀況,並做為中風的預測。動脈硬化的發展與社會心理壓力有關。有一項隨機控制的靜坐與頸動脈硬化臨床研究,受測者是60名患有高血壓的非裔美國人,實驗分成靜坐組與健康教育組,使用B型超音波掃描,從6個頸動脈節測出IMT的最大平均值,來比較前測與後測的差異,實驗結果靜坐組有效的使IMT的大小減少了0.098mm (p = 0.038) 。靜坐可以減輕壓力、幫助動脈硬化的改善。
  5. 靜坐與大腦的效率
    靜坐可以訓練注意力以保持專注在一件特定物的能力。在這個研究中,有39位受測者,靜坐組有20位長期規律的靜坐者(靜坐年資各不相同),控制組有19位非靜坐者,兩組的年紀、教育程度和性別相當。實驗中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fMRI)及史翠普字詞顏色辨認(Stroop Word-Color Task),此一辨認的工作需要運用注意力與神經脈動的控制,受測者要在出現的字詞中選擇顏色是一致、非彩色與不一致。在不一致顏色的狀況下,控制組比實驗組在右腦中間額葉、中間聶葉、前中央與後中央腦回及豆狀核等區域有較大的活動。這顯示在同一個行為操作水平下,非靜坐者需要用到更多的大腦活化作用。靜坐的訓練可以增進大腦的效率,可能是規律靜坐所帶來持續進步的專注力與神經脈動的控制。

答:

各宗教各學派的靜坐哲學、理論與方法,各有其相同與相異之處,西方的學者也各自歸納整理出他們對靜坐的分類。

Shapiro將靜坐概分成三種:第一、集中式靜坐(concentration meditation),主要將注意力集中於某一特定目標上。第二、正念式靜坐(mindfulness meditation),有如使用廣角透鏡專注於整體知覺領域。第三、整合式靜坐(integrated meditation),將上述兩種靜坐形式加以整合,來來回回交替使用。TM-超覺靜坐和坐禪即為整合式靜坐。

Goleman亦將靜坐分成兩大類。第一、集中式靜坐(concentration meditation),主要仍是將所有的注意力集中於指定目標物上。二、洞察式靜坐(insight meditation);強調意會每一個感覺、想法、知覺,但不給予任何判斷與偏好,讓它隨來隨去。

Travis & Shear調查了不同的靜坐方式與其所產生不同的腦波活動(EEG),他們的研究與分類如下:一、集中注意力(Focus attention),集中在一個目標或情緒上,從西藏佛教(慈悲與憐憫)、禪宗與金剛乘佛教,以及傳統的中國氣功,都屬於這一種類的靜坐。此類靜坐造成腦波beta/gamma波的活動。二、開放式的監視(Open monitoring),注意呼吸與念頭,從佛教正念式靜坐、坐禪(Za Zen)、中國氣功、以及傳統吠陀(Sahaja yoga)都屬於這類靜坐,靜坐時腦部顯示thetha波的活動。三、自動的自我超越(Automatic self-transcending),超越自我活動的靜坐,包括超覺靜坐(TM),此類靜坐會產生前額葉alpha波的統一,這是內心處於覺知狀態的特質。更高的統一表示大腦前額葉皮質區-腦部執行控制中心(CEO)-正以一種整合式的方式運作著。

答:

在中國,靜坐養生的文化起源很早,相傳在黃帝時代的廣成子,是華夏上古時期靜坐養生的先驅,黃帝還為此專程前往求教,《莊子.在宥》追記篇中有此一記載。另外宋朝蘇東坡所著的《廣成子解》,闡述了廣成子傳予黃帝的修身養性之道,重在「守一」、「處和」和「清靜無為」,「廣成子靜坐法」是後世養生家所推崇的上乘靜坐功。

黃帝以降,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對養生學說多有涉入。道家創始人老子在其「道德經」中所說「清靜無為」、「歸根曰靜」、「虛其心,實其腹」等「主靜」說,開創了後世習靜必須入靜的先河。戰國時期的莊子繼承了老子的思想,提出了「坐忘說」。老子的「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常為後世引用的「胎息法」,也是靜修呼吸運動的要求,莊子的「吹噓呼吸,吐故納新。」──吐納功,與瑜伽八步功的生命能控制法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靜坐養生的重要功法。莊子的吐納功與「緣督以為經」的論點,是後世行氣的理論根據;另外,他將靜坐與導引結合起來-「吹噓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開啟了養生「動靜相兼」說的先河。後來道教繼承了先秦老莊的養生文化並收集道家和道教書籍匯整成大型的叢書──《道藏》。靜坐成為後來道士在道教宮觀中修行的主要內容。

除了《莊子.大宗師》提到的顏回「坐忘」說之外,在《莊子.人間世》孔子說:「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心齋」的境界,說明孔子也是一位精於靜坐的老師。四書之一的《大學》說:「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止」、「靜」、「定」都是靜坐的功夫,最後導致思想上有所得,後世養生家稱此為「孔門心法」。

歷代儒門弟子,亦致力於研究靜坐,尤其是宋明儒家。程顥、程頤和朱熹,把靜坐作為理學的必修課,要求門人經由「半日讀書、半日靜坐」,以明「理」。宋明的一些文豪、詩人,如歐陽修、蘇東坡、陸游等人,也都勤修靜坐。明代的理學家王陽明是一位靜坐大師,他一邊講學,一邊要人靜坐。明代高攀龍在〈靜坐說〉中:「靜坐之法,不用一毫安排,只平平常常,默然靜去。」蘇東坡在他的〈東坡志林〉、〈仇池筆記〉中記載了他靜坐養生的筆記。愛國詩人陸游在〈好事近詞〉中云:「心如潭水靜無風,一坐數千息。」靜坐養生在歷代儒門中的傳播,起了不可小覷的作用。有名句曰:「詩為禪宗添花錦,禪是詩家切玉刀。」。

印度的靜坐哲學源自於吠陀經典的教導。傳統的印度哲學系統概分為;一、正統:接受吠陀經的權威,有彌曼沙派、吠檀多、數論派、瑜伽、正論及勝論派。二、非正統:不接受吠陀經的權威,有加爾瓦卡學派、佛陀學派、耆那學派。所有的印度哲學派系都特別強調靜坐之實踐。

印度的佛教在兩漢之間傳入中國,南北朝時達摩自印度來到中國創立禪宗。佛教各教派,一般都要求佛門中人修習靜坐。天台宗的高僧智顗對修習靜坐最大的貢獻處在於提出了禪修的三大基本要素,即調身、調息和調心。實際上是吸收了道、儒兩家的精髓,對靜坐功夫的系統總結,這三個要素後被各家各派廣泛採納。中國的禪宗甚至東渡到韓國、日本,在日本開花結果。

靜坐也出現在回教的神秘教派-蘇菲教派的鍛鍊中。猶太教的神祕學-卡拉巴也有靜坐的修鍊。基督教「沙漠神父」的修士團體也是以靜坐的方式來親近神。只不過這些教派後來都式微了。

往昔,各種靜坐本質上都有其宗教或靈性上的目標。靜坐的練習可以達到靈性的成長、了悟、個人的轉化或超自然的經驗等目的。當今,靜坐已經愈來愈流行,並且在西方世界作為各種身心相關問題的治療策略。

19世紀末瑜伽大師Swami Vivekananda敲開了西方世界的大門,他將瑜伽介紹到西方世界,掀起了瑜伽練習的熱潮。1960年代印度超覺靜坐(TM)的創始人瑪哈瑞希大師大力贊助世界各國的研究機構從事靜坐的研究,日本的禪學大師鈴木大拙以及佛教、瑜伽的各派大師與練習者相繼被邀為現代科學實驗的受測者(快樂學舍,無日期)。至今學術界已有超過1000份以上的實驗報告,研究有關於靜坐對新陳代謝,血壓,腦部活動以及其他身體健康方面的改善。

自1970年代起許多大型的研究計劃陸續展開,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甚至撥款贊助學術和醫療機構從事靜坐的研究,光是瑪哈瑞希大學就得到800萬美元的補助。加上政商名流的推波助瀾,前美國總統夫人希拉蕊、前美國副總統高爾、知名影星李察吉爾、香奈兒吐溫、高迪霍恩……等人,靜坐的熱潮正延燒至西方世界。

根據2007年美國政府的調查報告,在過去1年內曾經練習過靜坐的美國成人佔全美人口的9.4%,約2千萬人,而2002年只有7.6%,約1千5百萬人。

靜坐不僅是做為身心健康方面的改善,更是企業界用來當做獲利率提升的新引擎。美國化工大廠H. A. Montgomery自1983年每天讓員工靜坐2次,三年中員工請病假次數減少89%,生產力增加52%,銷售額成長120%,獲利暴增520%。另外,日本住友重工、豐田汽車、京瓷美達、台灣的台塑集團、智那、奧美廣告等企業也都在公司內部推動靜坐強心的活動,甚至有些公司還設有冥想室供員工練習。

答:

《莊子.大宗師》有一段話,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智,同於大道。」此句顏回清楚的道出靜坐時忘記身體的存在,放掉理性思考,外忘其形,內忘其心,和大道融通於一,此即儒家靜坐的功夫。

《道藏.續篇》中「清心靜坐,凝神定息,收視反聽,一念不生,萬緣俱息。」放空心念,集中精神,專注呼吸,收攝感官,是道家的靜坐法。老子道德經說:「清靜無為」,又說:「致虛極,寧靜篤」,意即借靜坐以制心,由忘我進入無我,最後達到虛極靜篤的超我境界。

印度瑜伽八步功法的八個次第是:<1>持戒 <2>精進 <3>瑜伽體位法 <4>生命能(呼吸)控制法 <5>感官回收 <6>集中 <7>禪定<8>三摩地。八步功法中的第四個到第八個次第都屬於靜坐的次第鍛鍊。

瑜伽的「天人合一」、儒家的「同於大道」、道家的「致虛極」,中印各家的靜坐法門或許有異,但是修煉境地與目標則是相同。

靜坐相對於英文的”meditation”, 它源自於拉丁的”meditatio”,意思是「觀想、沉思、冥想」。有學者提出”meditation”相當於基督教的”contemplation”(冥想)。”meditation”這個字在聖經中至少出現20次。

美國NCCAM歸納靜坐有四個共同的要素:<1>在安靜的場所 <2>保持在一個特定的、舒服的姿勢 <3>集中注意力 <4>保持開放的心態。

關於斷食的小知識

答:

在日本僊台的東北大學醫院有一個針對70個大腸急躁症病人的研究,10天的水斷食加上5天的復食,病人在生理與心理的症狀都有顯著性的改善。斷食前患者注射neostigmine(治療肌無力、青光眼的藥物),會引起十二指腸的蠕動不良、大腸的強烈收縮與腹部的劇痛。斷食之後,注射neostigmine則不再造成腹痛,十二指腸的蠕動與大腸的反射也明顯改善。

大腸急躁症的特質是大腸黏膜中淋巴球的數量增加及免疫系統的活動頻繁,斷食後大腸黏膜的淋巴球數量減少,免疫系統恢復正常,腸道的能動性與敏感性也獲得改善。斷食能導致焦慮的減退,腦波圖的α波會增加,β波減少。大腦功能的調節會經由腸內的神經系統改變腸道的活動與影響免疫系統。

在整合醫學醫院裡一項針對50位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所做的研究,受測者分2組,1組進行7天的斷食,1組則以地中海式的飲食介入。7天後斷食組在疼痛的降低相較另一組有顯著性的改善 (p = 0.049) 。在DAS-28(Disease Activity Score)疾病活動分數方面也有顯著性的降低 (p < 0.001) 。

患有高血壓前期(收縮壓120~139mmHg或舒張壓80~90mmHg)的68位病人接受了2週的水斷食與1週的復食。82%的受測者都在3週的實驗結束之後,血壓降至120/80mmHg。顯示斷食對於高血壓前期患者的血壓正常化有顯著性的效果。

身心失調的疾病包含了大腸急躁症、飲食行為的失控、胃腸功能失調、青春期的各種身心症狀、不穩定的高血壓、神經循環衰弱、轉換性癔病、各種精神官能症表現在身體的病苦。身心失調疾病可以經由斷食獲得改善。262位符合身心失調症狀的患者,在醫院進行10天的斷食與5天的復食,實驗結束之後大部分的受測者都得到很好的療效。6個月之後透過問卷調查預後的狀況,統計的結果證明斷食療法的有效性達到78%。在這些受測者中獲得很好的臨床結果的疾病與效果如下:泌尿系統異常100%,消化系統異常96%,循環系統異常96%,新陳代謝異常93%,呼吸系統異常76%,神經系統異常75%,憂鬱症86%,精神官能症82%。

答:

1.自體中毒(Auto-intoxication)
我們每天吃吃喝喝,不健康的食物型態,不好的飲食習慣以及過度的飲食,讓我們的身體累積了很多垃圾(過多的脂肪、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與毒素,這些有毒物質與蛋白質、脂肪結合並沉積在締結組織中。
另外,於1908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蘇聯病理學家Metchnikoff,他在臨床病理觀察中發現,人或動物大腸中囤積的糞便,會誘發腐敗細菌的繁殖,形成有毒的物質,在經由腸壁的血液、淋巴或組織的循環吸收,而造成自身的慢性中毒,這也是各種疾病及老化的原因。

2.自我溶解(Autolysis)
自我溶解(Autolysis)是組織或細胞產生的酵素,將自身消化或分解的過程。譬如:蝌蚪長成青蛙有四條腿之後,它的尾巴會自動消失;身體內的脂肪分解成脂肪酸或蛋白質分解成氨基酸的過程,都是一種自我溶解的形式。
在斷食期間,身體會產生自我溶解的動作。斷食不只是排毒,它也會分解不必要的組織-脂肪、不正常的細胞、腫瘤、膿瘡、壞死的細胞、疔、損壞的組織等。斷食時新細胞生成所需的蛋白質是在自我溶解過程中重新合成的。因此斷食時血蛋白的讀數保持在正常值範圍。

有機體自我溶解的原則是
(1) 所有讓它成為負擔的東西。
(2) 所有它不需要的東西。
(3) 所有妨礙它的東西。
(4) 所有使有機體致病的東西。

有機體絕不分解
(1) 需要的東西-所有運動的器官。
(2) 還在運行的東西-如控制器官等。
(3) 生命必不可少的東西-如控制器官等。

3.斷食的生物化學
斷食時身體會進行新陳代謝和荷爾蒙的變化,以便選擇體內能量供應的來源。
斷食可分成四個階段:
(1) 胃腸階段(Gastrointestinal phase)
進食後的6個小時內,葡萄糖、氨基酸、脂肪被吸收進入血液中,屬於此階段。此時胰臟釋出胰島素促使肝與肌肉將葡萄糖儲存為糖原,同時氨基酸也從血液中被攝入肌肉細胞已取代前一餐被作為燃料的可收縮蛋白質。多餘的葡萄糖則轉化成脂肪酸儲存在肝與脂肪組織中。
(2)糖原生成階段(Glycogenolysis)
胃腸階段之後接下來的2天屬糖原生成階段。在此階段隨著胰島素漸減,升糖激素漸增的影響,肝與肌肉開始分解儲存的糖原變成葡萄糖。肝臟轉化的葡萄糖主要供大腦所用(可維持12小時)。肌肉轉化的葡萄糖僅供肌肉使用(約可維持12~24小時)。隨著胰島素漸減,脂肪組織也開始分解脂肪變成脂肪酸以供應肝與肌肉細胞的能量來源。
(3)糖質新生階段(Gluconeogenesis)
此階段開始於前一餐幾個小時之後,到糖原生成階段,氨基酸轉化成葡萄糖的過程是為糖質新生階段,在肌肉中非基本需要的蛋白質會被消化酵素轉化成氨基酸然後送至肝臟,肝臟則將氨基酸轉化成葡萄糖供應大腦使用。
(4)酮生成階段
第三天起,酮的生成顯著且持續增加至斷食的第二週。由於胰島素的降低以及脂肪組織增加脂肪酸的釋放;肝臟受大量脂肪酸的影響,開始將他們轉化成酮以供作肌肉與大腦的能量來源。在斷食前2週,血液中酮的濃度增加到一定的程度,更多的酮就能穿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中供應大腦的能量來源。大腦就能減少葡萄糖的使用,蛋白質的需求與分解就能減少。蛋白質的消耗在第一週是每日75公克,至第二週結束前將減至每日20公克。肌肉逐漸以脂肪酸為主要能量來源以節省酮的消耗來供應大腦的使用。

答:

斷食在中國﹣﹣斷食在古代中國稱為辟谷。在古代典籍文獻中曾有許多關於辟谷的記載。如《大戴禮記.易本命》說:「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氣者神明而壽,不食者不死而神。」是辟谷最早的理論根據。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中有《去(卻)谷食氣篇》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專門論述辟谷的文獻之一。《史記.留侯列傳》也記載著漢高祖的軍師-張良「性多疾,即導引不食谷」一事。《淮南子.人間訓》載有春秋時代魯國人單豹避世居深山,「不衣絲麻,不食五穀,行年七十,猶有童子之顏色。」是史籍所載述最早之辟谷實踐者。唐代的「藥王」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專門有卷論述辟谷。辟谷在道教中開始壯大,古代道家和醫家關係密切,其中不少醫家信奉道教。晉代醫學家兼丹家葛洪對「辟谷」進行過調查研究,他在《抱朴子.雜應》記載:「余數見斷谷者三年二年者多,皆身輕,顏色好,勘風寒暑濕,大都無肥者耳。」。

斷食在印度﹣﹣斷食也存在古老的印度文化之中,作為提升靈性或養生、治病的方法之一。印度的各教派也有他們獨自的斷食時間與方式,有些是在節慶時斷食一日或數日,有些是在一星期的某一日斷食,有些是在每個月的農曆二十六日(Ekadasi)或農曆二十一日(Purnima)斷食。佛教的出家人也要遵守「過午不食」的規定,以幫助他們的靜坐;雖然沒有完全斷食,但是佛教的創始者-佛陀也主張生病時可用斷食的方式來治療疾病。耆那教也有各種斷食的形式與時間。錫克教的上師雖不鼓勵斷食,但是主張以斷食來治病。

斷食在西方﹣﹣埃及、希臘及波斯人也有斷食。古代希臘人相信魔鬼會經由食物進入身體,因此先知們鼓勵斷食。舊約與新約聖經中都有提及斷食,先知以利亞因斷食40天而得到啟示。摩西上山取十戒之前也是斷食40日。猶太教規定在贖罪日斷食一天。耶穌也在荒野斷食40天,到了四世紀末,四十天的斷食成為封齋期(LENT)的標準。起初規定每日一食並限制進食的種類,後來規定不斷食者將受各種處罰甚至死刑。到了十四世紀,斷食變成只是不吃動物的產品。至今基督教、天主教的各教派仍有他們各自的斷食規定。

在回教的規定中,每年的齋戒月(Ramadan)教徒們必須斷食。斷食的目的是自我節制,全心崇拜上帝、改善健康、避免罪業與墮入地獄。時間是每天日出至日落,連續一整個月(28-30日)期間禁止食物、水、菸酒與性交。不過後來在一些溫和的區域有所改變,個人只需每日斷食18小時,飲食的型態也變成日出前可以用一小餐,日落後用一大餐。

另外,據說偉大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與柏拉圖為了「獲得身心的效率」而斷食10天。數學家畢達哥拉斯也曾斷食40天,甚至他也要求他的高徒斷食40天,否則不願意教他更進階的原理原則。埃及人據說以斷食來治療梅毒。被稱為西方醫聖的希臘醫生Hippocrates在疾病的關鍵期會建議病人斷食。16世紀時著名的瑞士醫生Paracelsus說「斷食是最偉大的治療方法-內在的醫生」。17世紀赫夫曼醫生(Dr. Hoffman)出了一本書,書名是《Description of The Magnificent Results Obtained Through Fasting in All Diseases》。18世紀的安東尼可賴醫生(DR. AntonBikolai)建議病人以斷食代替食物。在德國,阿朵夫梅爾醫生(Dr. Adolph Mayer)聲稱「斷食是改變疾病最有效率的方法」。莫耶勒醫生(Dr. Moeller)也寫道「斷食是唯一自然進化的方式,經由有系統的清潔,你可以讓身體恢復到正常健康的狀態。」

19世紀以前在歐美各國已經有大量的有關斷食的知識與經驗被收集並出版。19世紀時,科學家們以動物(少部分是人類)做為斷食的研究來發展實驗室的資料。另一些科學家以臨床治療來研究斷食,他們累積了可觀的斷食臨床案例,並發展出某些特殊疾病的正確有效治療方式。

答:

斷食是個人自願放棄食物或水或者是兩者,它可以是完全不進食或者是進食某些種類的食物且限量的進食。

斷食依不進食或進食的食物種類可以分成:

  • 固體斷食:只進食蔬菜或水果或乳酪等固體食物。
  • 液體斷食:進食果汁或果菜汁或牛奶或優酪乳或蜂蜜水等任一類的液體,或純粹只飲用水。
  • 無水斷食:完全不進食任何固體或液體。

依斷食的時間來區分,斷食可以分成:

  • 長期斷食:連續數日不進食。
  • 隔日斷食:一日斷食,一日飲食,兩者交叉應用一段時日。
  • 間隔斷食:斷食數日,再復食數日,然後又繼續斷食,如此交叉應用一段時日。
  • 一日斷食:只有一日不進食

依斷食的目的來區分,斷食可以分成:

  • 宗教性的斷食:因為宗教上的規定或提升靈性的理由而斷食。
  • 政治性的斷食:為了政治性的陳情或抗爭或因特定的理由,為引起社會的注意而斷食。
  • 生理性的斷食:在大自然的動物因為冬眠的需要或季節性的食物短缺(像北山羊、岩羚羊、鹿等)或季節性的遷徙(像候鳥、產卵鮭魚)等因素而斷食。
  • 醫學性的斷食:因為病理上的檢查或手術的原因或某些疾病造成生理上無法進食而被醫生要求斷食。
  • 實驗性的斷食:人或動物因為科學研究的理由而配合斷食。
  • 治療性的斷食:為了提升或恢復健康而斷食。過去一世紀以來科學上的實驗、觀察與研究,累積至今所發展出來的方法

答:

斷食3~5天之後,身心的健康狀況將產生如下的的改變:

  • 體重減輕。
  • 膝關節、雙足、椎間盤的負擔減輕。
  • 心臟負擔減輕。
  • 呼吸更順暢,肺可以吸納更多的氧氣,循環系統也可以更快地把氧輸送到各個細胞組織中。
  • 高血壓、高血糖會降至正常值。
  • 高血脂會恢復正常。
  • 白血球增多,抵抗力增強。
  • 視力改善。
  • 臉孔不再浮腫。
  • 臉色不再灰暗。
  • 渾濁的雙眼變清澈。
  • 不安的神情變堅定,更有自信。
  • 皮膚變細緻、白嫩、富有彈性,細小皺紋消失。
  • 不再憂鬱、焦慮,不易生氣,情緒更穩定。
  • 易疲倦感消失,更輕鬆、愉快、更有活力。
  • 身體的酸痛感改善或消失。
 

瑜珈相關介紹

答:

經常練習體位法將可促進人體生理機能的健康與活化,帶來整體性的影響。體位法的各種伸展、扭曲的動作對於生理各個層面的效用,綜觀如下:

  • 內臟器官:使內臟器官得到按摩,同時促進各個臟器的血液循環,甚至強化臟器周圍的肌肉與韌帶,防止臟器的鬆弛與移位。
  • 血管:伸張血管,加強血管壁的彈性,保持血液正常的流動與供應。
  • 肌肉:使部分肌肉全然的放鬆與休息,並儲存精力於內。可運動到一些很少用到的肌肉,並幫助學習控制不隨意肌(心臟、胃等)。
  • 內分泌腺:對直接分泌荷爾蒙進入血液的腺體施壓、按摩,使各腺體的分泌趨於平衡。同時使受腺體分泌荷爾蒙影響下的情緒也可以得到控制。
  • 淋巴:可促進淋巴液的流動,幫助毒素的排除。體位法更可按摩到深層的淋巴器官。
  • 骨骼與脊椎:可以矯正扭曲變形的骨架與脊椎,使得因扭曲變形的骨架與脊椎而受影響的肌肉、臟器、韌帶與神經得以放鬆與復位。
  • 關節:可以轉動各處的關節,使聚集在關節周圍的酸性物質得以分解,使關節變柔軟與恢復彈性。

答:

一項針對101位患有慢性下背痛者的研究,以12週的時間比較瑜伽組、運動組與依據書本自我照護的書本組對慢性下背痛的改善。實驗結果瑜伽組比書本組在疼痛的平均分數減少了3.4 (p < 001),比運動組的平均分數減少了1.8 (p < .034) 。顯示瑜伽對於慢性下背痛的改善有顯著性的效果。

對於無預兆偏頭痛的研究,在72位患者的參與下,分成瑜伽組與自我照護組,做為期3個月的實驗,結果顯示瑜伽組在頭痛程度 (p < .001) 、頻率 (p < .001) 、疼痛評分指標 (p < .001) 、總疼痛評分指標 (p < .001) 、焦慮與沮喪分數 (p < .001) 、自律神經藥物的使用 (p < .001) 等方面都有顯著性的降低成效。

另一項對42位腕關節症患者的研究,實驗組做了為期8週(2次/週)的瑜伽動作練習,而控制組則使用夾板固定手腕來補充目前的治療,2個月之後瑜伽組在抓握能力 (p = .009) 與疼痛減低 (p = .02) 有顯著性改善,在指關節的症狀 (p = .008) 也有明顯的進步,控制組則沒有任何顯著性的差異。

答:

在一項對291位電腦使用者的乾眼症研究中,實驗組以每週5日,每日1小時的瑜伽練習,控制組則純粹做平常的休閑活動。2個月之後,瑜伽組的評比分數有顯著性的下降,控制組則是顯著性的上升。

對於癲癎病人,以瑜伽調整心臟自律神經的平衡之實驗中,34位癲癎患者分成瑜伽組18人與運動組16人,10週後做AFT自律神經功能測試。瑜伽組在副交感神經方面有顯著性改善,以及發作頻率的降低,血壓方面兩組均無改善;瑜伽組有2人在10週後自律神經恢復正常,運動組方面則沒有任何顯著性差異。

對糖尿病的改善研究,針對20位患有溫和至中度糖尿病者,經過40天的瑜伽訓練之後,空腹血糖有顯著降低(208.3 ± 20.0-->171.7 ± 19.5mg/dl) ,飯後1小時血糖有顯著降低(295.3 ± 22.0-->269.7 ± 19.9mg/dl) ,腰臀比與胰島素也有顯著降低。

答:

數千年前瑜伽修行者為了參悟「我是誰」、「我來自何方」、「我為何誕生於此」、「我與宇宙之間關係」等生命的意義,而在叢山峻嶺中從事修練,並期盼能達到「天人合一」的境地。在日常生活中為了維持身體的健康與心理的安定,以便專心一志於靈性的修持,因此開發出一套身心平衡的鍛鍊法。

瑜伽的教導最早見於梨俱吠陀(Rig-Veda)與吠陀瑜伽(Vedic Yoga)之經典中,是古印度人從事精神修練、超凡入聖的法門,經過千年的傳承,產生許多的派別並發展出各種高深靜坐的技巧。西元前200年至西元後200年之間的一位瑜伽聖者Patanjali將各派別的修行精華蒐集整理成著名的「瑜伽經」(Yoga Su’tra),其中影響至今著名的「瑜伽八步功法」就在此經中做一完整的敘述。

Patanjali之後的數個世紀,開始從精神層面的鍛鍊轉而注意身體潛能的開發,新一代的瑜伽大師設計出新的鍛鍊系統來強健身體與延長壽命,後來導致哈達瑜伽(現今流行於世界各地的瑜伽運動)的問世。

現代的瑜伽歷史肇始於19世紀末瑜伽大師Swami Vivekananda的遠渡重洋至美國,在美國國會的一場演講掀起了美國人對瑜伽重視的熱潮,也開創出後來許多東方大師絡繹不絕造訪西方的潮流。1920年之後受科技之賜,世界各地對瑜伽的研究逐漸增加,透過腦波圖(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m, ECG)、肌電圖(electromyography, EMG)及呼吸情形…等對瑜伽練習者進行生理與心理的測驗,驗証了瑜伽的練習對人類身心的效益。21世紀是瑜伽在美國開花結果的世紀,同時如火如荼地傳遍世界各地,根據2008年”Yoga in America”的市場調查,在美國有1千6百萬人練習瑜伽。而2006年Yoga in Australia的國家調查結果顯示在澳洲有2.9%的人口在練習瑜伽。

答:

瑜伽是古代印度六大哲學學派之一,它不僅是哲學更是科學和自我開展的健身修心方法。瑜伽乃梵文「YOGA」之譯音,此字有二個主要意義:一個含意是相加(1 + 1 = 2),由動詞字根yuj+字尾ghain組成;另一含意是結合為一(1 + 1 + … + 1 = 1),由動詞字根yunj+字尾ghain組成。瑜伽是屬後者的含意。也有一說YOGA是英文字YUKE(結合為一)的原始字。將個體心靈和宇宙心靈合而為一,將個體意識融入宇宙意識即為瑜伽,也就是中國人所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